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最多女性找到伴侶的區域

中西區離婚人口比率全港最低,但同時是從未結婚單身人口比率最高的一區。這個富貴區乃單身貴族集中地,未婚男女近3成半,其中未婚女貴族比率更連升3年,全港最高,有逾4.5萬人。
有中西區地產代理指,區內物業呎價雖高,但近年多了面積較小的「精品房」,吸引不少優質的單身女租客。
居於中西區的何小姐屬高薪未婚族,兩年多前再投資區內物業,租予同是單身女性的專業人士,認為該區不少女性租客都屬高質素,投資回報高而有保障
單身男多 分居離婚最少
像何小姐一樣的未婚女貴族,原來中西區最多!統計處的資料顯示,全港18區當中,中西區有最多從未結婚的單身人士,共有7.85萬人,佔34.7%。
當中單身女性更連升了3年,由08年的33.6%,升至09年及去年的34%和35.2%,比率亦超越18區的平均數(30%);以2010年的最新數據顯示,居於中西區的未婚女性,就達到4.53萬人(見表)。
與此同時,中西區的離婚及分居率亦是全港最低,2010年整體人口僅2.3%,比對上一年的2.8%,減少了0.5個百分點;而最多離婚人士居於離島和元朗區,分別較09年上升1.5及0.6個百分點。
荃灣西貢 已婚人士最多
事實上,本港男女失衡未見改善,男多女少情況最嚴重的為灣仔區,區內兩性比例為每1,000名女性對874名男性,而男女比例最接近的則為大埔區,每1,000名女性對978男性。
至於最多已婚人士的為荃灣區,達6成3,其次是西貢,達6成。
荃灣區似乎是最多女性找到伴侶的區域,女性結婚率屬18區當中最高,超過6成,而單身未婚女性亦是最少,僅2成7。
方便上班治安好 最吸引
美聯物業營業董事馮劍釗接受查詢時表示,統計處的數據正可反映實況,因為中西區區內物業一直受到有高職位的單身女性垂青,尤其是近年區內俗稱「精品房」的單位增加,即使呎價高昂,但因面積較小而月租相對較低,介乎1.8萬至4萬元。
馮劍釗續指:「很多單身女性為專業人士,她們都在中環上班,居於中半山或西半山可以方便上班,加上治安很好,最吸引她們……這些單身貴族都有高尚職業,例如任職投資銀行,都是優質住客。」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日本地震 餘震全球

日本發生九級大地震後,核泄漏危機不斷升級,全球每天都在高度關注事態發展,因為大家都知道,在世界一體化的時代,每個國家都有機會受到遠方的災難波及,日本強震後的「餘震」,隨時可能以不同方式跨國界蔓延。
文︰何美樂 圖︰星島圖片庫

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公共+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能源科技的影響+科學、科技與公共+人際關係+能源科技與環境+公共+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全球化在不同國家之間或在一個國家內所產生的影響是相同抑或相異?
‧世界各地的人怎樣回應全球化?為甚麼?
‧內地和香港的社會應怎樣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為甚麼?
‧能源問題怎樣影響國際關係,以及國家和社會的發展?
‧能源科技的發展在甚程度上引起或解決環境的問題?
‧能源科技的發展怎樣影響能源的開發和使用?
‧社會各界、政府及國際組織在維持及推動公共生方面會面對甚麼挑戰?
‧現代社會的人際溝通方式如何影響青少年與他人的關係?

核危機掀全球恐慌

日本大地震後翌日,福島核電廠1號機組傳出氫氣爆炸事故,其後核外泄造成的輻射不斷升級,輻射物質不但已飄至東京,甚至可能擴散至整個北半球。日本核危機發展至今,至少對全球造成三方面影響︰

一、核電前景反思
福島核電站的泄漏事故,無可避免令全球核電發展蒙上陰霾。印度、德國、瑞士政府表示,會對現時運作和正在興建的核電項目進行檢討;德國在福島事件後,更即時關閉七座使用年期較長的核反應堆,並決定推遲三個月考慮全國十七座核電站要求延長服務期限的申請,隨後又表示會為加快放棄核能而努力。
至於世界核反應堆建設規模最大的中國,也表示會調整核電規劃和暫停審批新項目。世界各地的民間反核情緒,近日隨福島效應不斷升溫,促使人類重新反思未來核電的發展步伐和前景。

二、食物鏈受污染
核電廠外泄的輻射經空氣飄散,會直接污染泥土、海水及自來水,繼而進入整個食物鏈,威脅日本國民,乃至全球的食物安全。
由於福島輻射污染問題較預期中嚴峻,世界生組織在321發出警告,表示對事態發展憂慮。目前在核電廠周邊地區生產的牛奶和菠菜,已被測出輻射超標,其後日本九個縣的自來水亦證實受污染。輻射污染食物鏈的問題可以禍延數十年,若證實日本更多水源和土壤受污染,整個食物鏈亦會受影響,一旦污染擴散,將會令世界對整體的日本食品,乃至製品安全失卻信心。

三、核輻射襲全球
國土有國界,空氣和海水則無國界。日本的輻射塵目前正向東擴散,據聯合國「全面禁止核子試爆條約組織」觀察,在全球設置的六十三個監察站中,已有十五個發現來自日本的輻射物質,當中包括遠至美國加州的監察站。專家估計,日本的輻射物會繼續向東飄散,橫越太平洋至北美國家,再經大西洋擴散至歐洲。核輻射擴散的不明朗發展,早前不但令鄰近地區的內地及港澳居民恐慌,觸發瘋狂搶購奶粉、食鹽等現象,就連美國亦有搶購碘片潮,反映全球對核污染的恐慌。

震斷全球供應鏈

日本是全球最重要的工業製造國之一,在國際分工中,掌握關鍵原料與產品,以半導體等電子材料為例,全球超過七成的電子材料都是由日本廠商生產。
今次大地震受災嚴重的地區附近,正是日本半導體製造廠集中地,受地震影響,當地的芯片、汽車引擎、發電機等電子配件生產廠關閉,令世界各地的電子產業和汽車業生產首當其衝受到打擊。另外,東芝、索尼、富士通等主要電子生產廠,近日亦因缺乏零件而關閉,受事件影響的,還包括設在中國等地的產品組裝工廠,影響範圍廣泛。

刺激環球通脹

日本是世界主要的電子產品製造國,去年日產的電腦、消費性電子和通訊裝置佔全球14%;地震破壞了日本產業的供應鏈,令日本汽車、鋼鐵、釀酒和造紙等行業大範圍停產,短期會直接影響相關產品因供應驟減而價格上升,刺激通脹。
另一方面,日本災後重建帶動的大量能源和資源需求,會同時推高油價,帶動相關資源價上升,為各地帶來通脹壓力。

旅遊業此消彼長

每年三、四月,正值日本櫻花盛開的旅遊旺季,但當日本接連發生地震、海嘯和核事故後,日本瞬間從旅遊勝地變成高危地區。地震發生後,中國、香港、台灣、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先後發出赴日旅遊警示,提醒遊客謹慎赴日,避免前往福島、仙台等災情嚴重的地區旅行。

日本人的災難反應

日本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強烈的九級地震,但地震發生時,城市秩序沒有失控,媒體沒有煽情的報道,日本國民也沒有表現出慌亂,反而是冷靜守禮,人人自律,為甚麼會這樣呢?

一、國民素質
‧九級地震發生後,雖然瞬間令日本交通癱瘓、通訊中斷,但日本人沒有因為災難而表現出恐慌。交通癱瘓了,乘客就在街道兩旁列隊,靜默地走路回家,沒有人大聲喧譁或抱怨。
‧每當餘震發生,人們就迅速走到廣場、學校等地方暫避,當人潮散去後,道路沒有留下半點垃圾。
‧災區物資匱乏,但居民仍能平靜地在超市前輪候數小時才入內購物,未見任何搶掠、插隊等場面。
日本人冷靜的表現,令世界印象深刻,這是因為從小開始,日本人就受到認真的防災教育,明白臨危不亂的重要。另一方面,也因為日本人自小就受到「不該給別人添麻煩」的教育,因此不用他人維持秩序,人人亦會自律忍耐。

二、媒體表現
地震、海嘯、核泄漏危機,日本傳媒在處理這場世紀災難時,亦表現得如日本國民一樣理性、克制。
從地震發生的一刻,新聞媒體立即跟進各地的受災情況。據日本學者觀察,相比起十六年前阪神大地震時的表現,日本傳媒的處理更成熟,沒有把鏡頭過多聚焦於煽情畫面,不刻意捕捉災區倖存者泣不成聲的鏡頭,而是自律地扮演資訊傳遞的重要角色,讓國民可即時獲得災情消息。例如電視台直播時,如發現有求救的災民,會在鏡頭前詳述災民的位置,讓救援人員把握到即時的求助訊息。

三、防災教育
日本人自小接受防災教育,每個家庭、學校、公司,都時刻備有防災救生包,政府亦規定每個社區定期進行防災演習,由於平日有認真進行訓練,到了真正遭遇地震時,便能沉應對災難,因為有充足的演習和知識,日本人才能在災難前臨危不亂。

相關概念:國際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國際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國或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
由於現代社會的通訊和運輸成本已大幅下降,跨國企業可將不同地區的生產優勢納入分工鏈上,以降低成本,增加產品的競爭力。
理論上,國際分工可達到互利互惠的目的,因為各國擁有不同的資源優勢、技術水平,國與國之間存在成本上的「比較優勢」,彼此均有機會發展出自己具優勢的產業,然後通過在世界市場交換,取得經濟利益。
但實際上,由於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一,發展中國家的分工優勢大多集中在自然資源和低廉勞動力方面,發達國家則利用自己在科技研發及資金方面的優勢,把發展中國家的資源以低價納入其生產上,形成一種不公平的國際分工,及被視為對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剝削。

相關辭彙
‧核廢料 Nuclear waste
‧能源危機 Energy crisis
‧核污染 Nuclear pollution
‧核電廠 Nuclear power plant
‧互相扶持 Mutual assistance
‧環境災難 Environmental disaster
‧經濟一體化 Economic integration
‧環境污染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全球生產鏈 Global production chain





學習教材:核危機下 人人自危(資料回應題)
先看以下資料及漫畫一、漫畫二,然後回答問題。

Mind Map:日本福島核危機對香港的影響

漫畫一
漫畫

說,日本進口食品遠多於出口,甚至連大豆等主要日本食材也來自進口,不過,日本也有出口水果、蔬菜、奶類食品和海鮮等,每年出口量約為二十萬噸。日本食品的主要出口市場是香港、美國和中國。
日本文部科學省星期日公布福島災區附近九個都縣的自來水檢測結果,發現��木縣和東京都的自來水含放射性碘和銫,群馬、埼玉、千葉、神奈川、新潟也檢測出含放射碘,福島和茨城較早時在自行調查中已檢測出含放射碘,共計九個都縣的食水都受到污染,但據稱都不會影響人體健康。
資料來源︰2011322《星島日報》A1

多角度思考
1.試解讀漫畫一所表達的意思。
2.參考漫畫一及資料,分析漫畫中出現的危機對香港造成的影響。
3.試解讀漫畫二所表達的意思。
4.漫畫一和漫畫二有何關係?當中可反映港人的甚麼心態?

延伸回應題
先看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市民對於日本福島核危機的反應,也許從科學知識而言是毫無根據的恐慌;但要知道,社會的恐慌情緒,從來都不只是科學知識的考量。社會的危機意識的醞釀,在於大眾是否感到有一種前所未有、超越生活習慣和常識的問題。日本擁有豐富的抗災經驗,日本人對於災難應變訓練有素,故此即使面對地震、海嘯和核危機三重衝擊,仍能大致保持社會秩序,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反觀香港和內地不少城市,災難經驗不如日本,民眾亦缺乏應對大規模災害的訓練和教育。以一個經常面對天災威脅、人民從小到大都時刻警醒災難應變的社會的抗災表現,來衡量另一個鮮有災難來襲的社會對於核危機的反應,是一個公平的比較嗎?
在福島核危機爆發初期,就連日本官方和媒體也似乎顯得未能充分掌握災情和資訊,以致一度予外界藥石亂投的感覺,就連國際專家對於日本核危機的影響範疇和嚴重程度也各說各話;再加上傳媒鋪天蓋地的核危機報道、繪聲繪色的頭條和標題:甚麼「東京大逃亡」之類的,作為一個尋常百姓家的香港市民或內地民眾,看見此情此景,難道就連驚惶的權利也沒有?
當社會出現驚惶的情緒,一些不符合科學知識的集體行為便會出現:既然核危機問題可大可小,那便有備無患,買點碘片罷──但碘片卻不是在香港可以隨意大量買到的,於是食鹽便成為了碘片的替代品,成為民眾求個安心,一時間大量購入的「防輻射」食品。
當然,對於那些刻意散布謠言、抬高鹽價,以至乘亂售賣假碘以圖利的害群之馬,社會定要予以最嚴厲的譴責、施以刑罰;但對於大部分其實只是希望保障個人及家人健康,在面對核危機初時資訊不明、專家各說各話、政府又尚未說明「食鹽難以替代碘片」的情況下,希望多買些鹽來買個安心的市民,輿論及網民實在不必要予以訕笑苛責、百般嘲弄。而更重要的,是香港及內地社會也要藉今次機會,檢視防災及災難應變的普及教育工作,使兩地的民眾多多熟習社會的防災應變計畫,做到有備無患。
資料來源︰〈不應苛責盲搶鹽市民〉(作者︰史泰祖)2011322《星島日報》

多角度思考
1.作者對於市民搶鹽的現象有何評價?作者認為搶鹽事件有何值得港人反思的地方?
2.「當社會出現驚惶的情緒,一些不符合科學知識的集體行為便會出現」。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試舉例說明你的觀點。
3.你認為哪些人該為今次的搶鹽事件負上責任?
4.試探討本地傳媒在搶鹽事件中的報道手法及其扮演的角色。

建議答題方向
4.
‧報道手法︰
可通過比較不同報章在報道事件時,選取的標題、用字、圖片、訪問對象、描述時的語氣及內容側重點等,分析本地傳媒在報道事件時的報道手法是否中肯或誇張、是否帶有既定立場(例如嘲弄訕笑)、有沒有為現象提出反思等。
‧傳媒角色︰
部分傳媒在報道連日以來的日本核輻射危機時,以煽情譁眾的「末日」、「浩劫」、「世紀逃亡潮」等聳動字眼描述,無形中加深了部分只對事件有片面認知的港人對事件的集體恐慌。

參考資料
‧日本地震專題
http://news.china.com/focus/rbdz2011/
‧日本地震新聞專題
http://www.hkheadline.com/news_topic/index.asp?id=262
‧東日本大地震災情網路中心
http://gbjp.tw/

載自2011330《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廣東省行政區

深圳市行政區

中國各省市政府位置

How far is it? Distance calculator

這網址可找出兩地之間的距離
http://www.infoplease.com/atlas/calculate-distance.html

各國首都列表

跳過字詞轉換說明

各國相關
主條列表
索引
歷史
文化
政治
軍事
行政區劃
地理
面積
人口
人口密度
經濟
多國島嶼
島嶼
國徽
國旗
國歌
國家格言
首都
城市
官方語言
 ·  ·  
以下各國首都列表列出了世界各國與部分特殊行政地區的首都或首府,除了少部分有特殊情況的國家外,國家或行政地區的首都,是以其行政中樞所在地為準。
依國家漢語拼音排序A B C D E F G H-I J K L M N-O P Q R S T-U-V W X Y Z
依國家注音拼音排序 ㄆㄇ ㄈㄉㄊ ㄋㄌ ㄍㄎㄏ ㄐㄑㄒ ㄓㄔㄕㄖㄗ ㄙㄚㄜ ㄞㄠㄢㄧㄨㄩ
依首都漢語拼音排序A B C D E F G H-I J K L M N-O P Q R S T-U-V W X Y-Z

依國家漢語拼音排序

依'漢語拼音排序

依國家注音拼音排序

關於中文繁體(注音拼音排序)版本的規劃,請參閱討論頁中的說明。

中文地區名 英文地區名 中文首都名(繁體) 中文首都名(簡體) 原文首都名 英文首都名 附註
(B)
巴貝多 Barbados 橋鎮 布里奇敦   Bridgetown  
巴布亞新畿內亞 Papua New Guinea 摩爾斯貝港 莫尔兹比港   Port Moresby  
巴拿馬 Panama 巴拿馬城 巴拿马城   Panama City  
巴拉圭 Paraguay 亞松森 亚松森 西班牙文Asunción Asuncion  
巴勒斯坦 Palestine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Jerusalem 參看以巴衝突
巴林 Bahrain 麥納瑪 麦纳麦   Manama  
巴哈馬 Bahamas, The 拿索 拿骚   Nassau  
巴基斯坦 Pakistan 伊斯蘭瑪巴德 伊斯兰堡   Islamabad  
巴西 Brazil 巴西利亞 巴西利亚   Brasilia  
波多黎各 Puerto Rico 聖胡安 圣胡安   San Juan 美國屬地
玻利維亞 Bolivia 拉巴斯 拉巴斯   La Paz  
帕勞 Palau 梅萊凱奧克 梅莱凯约克   Melekeok  
波蘭 Poland 華沙 华沙 波蘭文Warszawa Warsaw  
博茨瓦納 Botswana 嘉柏隆里 哈博罗内   Gaborone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 Bosnia and Herzegovina 塞拉耶佛 萨拉热窝   Sarajevo  
白俄羅斯 Belarus 明斯克 明斯克   Minsk  
貝寧 Benin 新港
柯多努
波多诺伏
科托努
  Porto-Novo
Cotonou
新港為貝寧名義首都,但中央政府實際上位於科多努
伯利茲 Belize 貝爾墨邦 贝尔莫潘   Belmopan  
朝鮮 Korea, North 平壤 平壤 韓文평양 Pyongyang  
北塞浦路斯 Northern Cyprus, Turkish Republic of 尼古西亞 尼科西亚   Nicosia  
保加利亞 Bulgaria 索菲亞 索菲亚   Sofia  
比利時 Belgium 布魯塞爾 布鲁塞尔   Brussels  
冰島 Iceland 雷克雅維克 雷克雅未克   Reykjavik  
不丹 Bhutan 辛布 廷布   Thimphu  
布基納法索 Burkina Faso 瓦加杜古 瓦加杜古   Ouagadougou  

ㄆㄇ

中文地區名 英文地區名 中文首都名(繁體) 中文首都名(簡體) 原文首都名 英文首都名 附註
(P)
葡萄牙 Portugal 里斯本 里斯本 葡萄牙語:Lisboa Lisbon  
布隆迪 Burundi 布松布拉 布琼布拉   Bujumbura  
(M)
馬達加斯加 Madagascar 安塔那那利佛 塔那那利佛   Antananarivo  
馬拉維 Malawi 里朗威 利隆圭   Lilongwe  
馬來西亞 Malaysia 吉隆坡 吉隆坡   Kuala Lumpur  
馬里 Mali 巴馬科 巴马科   Bamako  
馬其頓 Macedonia, F.Y.R.O. 斯科普耶 斯科普里   Skopje  
馬紹爾群島 Marshall Islands 馬久羅 马朱罗   Majuro  
馬爾代夫 Maldives 馬律 马累 法文Malé Male  
馬爾他 Malta 瓦勒他 瓦莱塔   Valletta  
摩納哥 Monaco 摩納哥城 摩纳哥城   Monaco  
摩洛哥 Morocco 拉巴特 拉巴特   Rabat  
毛里裘斯 Mauritius 路易士港 路易港   Port Louis  
墨西哥 Mexico 墨西哥城 墨西哥城   Mexico City  
莫桑比克 Mozambique 馬布多 马普托   Maputo  
摩爾多瓦 Moldova 基希涅夫 基希讷乌   Chisinau  
美國 America, United States of 華盛頓 华盛顿   Washington D.C.  
毛里塔尼亞 Mauritania 諾克少 努瓦克肖特   Nouakchott  
萌島 Man, Isle of 道格拉斯   Douglas   英國皇家屬地
蒙古 Mongolia 烏蘭巴托 乌兰巴托   Ulaanbaatar  
蒙特內哥羅 Montenegro 波德戈里察 波德戈里察   Podgorica  
孟加拉 Bangladesh 達卡 达卡   Dhaka  
緬甸 Myanmar 奈比多 奈比多   Naypyidaw  
秘魯 Peru 利馬 利马   Lima  
密克羅尼西亞 Micronesia 帕利基爾 帕利基尔   Palikir  

ㄈㄉㄊ

中文地區名 英文地區名 中文首都名(繁) 中文首都名(簡) 原文首都名 英文首都名 附註
(F)
法國 France 巴黎 巴黎   Paris  
菲律賓 Philippines, The 馬尼拉 马尼拉   Manila  
斐濟 Fiji 蘇瓦 苏瓦   Suva  
梵蒂岡 Vatican, The 梵蒂岡城 梵蒂冈城   Vatican City, The 又名教廷(Holy See, The)
芬蘭 Finland 赫爾辛基 赫尔辛基   Helsinki  
(D)
德國 Germany 柏林 柏林   Berlin  
丹麥 Denmark 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 丹麥文København Copenhagen  
多米尼克 Dominica 羅梭 罗索   Roseau  
多明尼加共和國 Dominican Republic 聖多明哥 圣多明各   Santo Domingo  
多哥 Togo 洛美 洛美 法文:Lomé Lome  
東帝汶 East Timor 狄力 帝力   Dili  
湯加 Tonga 奴瓜婁發 努库阿洛法   Nukualofa  
(T)
塔吉克 Tajikistan 杜尚貝 杜尚别   Dushanbe  
泰國 Thailand 曼谷 曼谷 泰文กรุงเทพมหานคร Bangkok  
臺灣中華民國 Taiwan(Republic of China)  臺北 台北 中文臺北市  Taipei
坦桑尼亞 Tanzania 杜篤瑪
三蘭港
多多马
达累斯萨拉姆
  Dodoma
Dar es Salaam
杜篤瑪為預計遷移的新都,但中央政府仍在達累斯薩拉姆運作
突尼斯 Tunisia 突尼斯 突尼斯   Tunis  
土庫曼 Turkmenistan 阿什哈巴特 阿什哈巴德   Ashgabat  
土耳其 Turkey 安卡拉 安卡拉   Ankara  
圖瓦盧 Tuvalu 福納佛提 富纳富提   Funafuti  

ㄋㄌ

中文地區名 英文地區名 中文首都名(繁) 中文首都名(簡) 原文首都名 英文首都名 附註
(N)
納米比亞 Namibia 溫荷克 温得和克   Windhoek  
尼日利亞 Nigeria 阿布札 阿布贾   Abuja  
南非 South Africa 普利托里亞(行政)
開普敦(立法)
布隆泉(司法)
比勒陀利亚
开普敦
布隆方丹
  Pretoria
Cape Town
Bloemfontein
南非採三首都制,行政、立法與司法中心設於不同城市
尼泊爾 Nepal 加德滿都 加德满都   Kathmandu  
尼加拉瓜 Nicaragua 馬拿瓜 马那瓜   Managua  
尼日爾 Niger 尼阿美 尼亚美   Niamey  
新西蘭 New Zealand 威靈頓 惠灵顿   Wellington  
紐埃 Niue 阿洛非 阿洛菲   Alofi 紐埃為新西蘭下屬的自由結合自治國
瑙魯 Nauru 無首都,行政中心設於亞倫 亚伦   Yaren  
挪威 Norway 奧斯陸 奥斯陆   Oslo  
(L)
拉脫維亞 Latvia 里加 里加   Riga  
利比里亞 Liberia 蒙羅維亞 蒙罗维亚   Monrovia  
萊索托 Lesotho 馬塞魯 马塞卢   Maseru  
黎巴嫩 Lebanon 貝魯特 贝鲁特   Beirut  
利比亞 Libya 的黎波里 的黎波里   Tripoli  
立陶宛 Lithuania 維爾紐斯 维尔纽斯   Vilnius  
列支敦士登 Liechtenstein 瓦都茲 瓦杜兹   Vaduz  
老撾 Laos 永珍 万象   Vientiane  
盧森堡 Luxembourg 盧森堡城 卢森堡   Luxembourg City  
盧旺達 Rwanda 吉佳利 基加利   Kigali  
羅馬尼亞 Romania 布加勒斯特 布加勒斯特 羅馬尼亞語:Bucureşti Bucharest  

ㄍㄎㄏ

中文地區名 英文地區名 中文首都名(繁) 中文首都名(簡) 原文首都名 英文首都名 附註
ㄍ(G)
危地馬拉 Guatemala 瓜地馬拉市 危地马拉城   Guatemala City  
哥倫比亞 Colombia 波哥大 圣菲波哥大 西班牙文:Bogotá Bogota  
格林納達 Grenada 聖喬治 圣乔治   St. George's  
哥斯達黎加 Costa Rica 聖荷西 圣何塞 西班牙文:San José San Jose  
圭亞那 Guyana 喬治城 乔治敦   Georgetown  
岡比亞 Gambia, The 班竹市 班珠尔   Banjul  
根息島 Guernsey 聖彼得港   Saint Peter Port   英國皇家屬地
剛果民主共和國 Congo,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金夏沙 金沙萨   Kinshasa  
剛果共和國 Congo, Republic of the 布拉札維爾 布拉柴维尔   Brazzaville  
古巴 Cuba 哈瓦那 哈瓦那   Havana  
(K)
卡塔爾 Qatar 杜哈 多哈   Doha  
科摩罗 Comoros 莫洛尼 莫罗尼   Moroni  
喀麥隆 Cameroon 雅溫德 雅温得 法語:Yaoundé Yaounde  
克羅地亞 Croatia 札格拉布 萨格勒布   Zagreb  
科威特 Kuwait 科威特市 科威特城   Kuwait City  
肯尼亞 Kenya 奈洛比 内罗毕   Nairobi  
(H)
哈薩克 Kazakhstan 阿斯塔納 阿斯塔纳 俄文Астана Astana  
荷蘭 Netherlands 阿姆斯特丹
海牙
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Hague, The
荷蘭的首都名義上位於阿姆司特丹,但中央政府實際上位在海牙
海地 Haiti 太子港 太子港   Port-au-Prince  
韓國 Korea, South 首爾 首尔 韓文:서울 Seoul 首爾在中文環境中較為熟知的舊稱為「漢城」
洪都拉斯 Honduras 德古斯加巴 特古西加尔巴   Tegucigalpa  

ㄐㄑㄒ

中文地區名 英文地區名 中文首都名(繁) 中文首都名(簡) 原文首都名 英文首都名 附註
(J)
吉布提 Djibouti 吉布地 吉布提   Djibouti  
基里巴斯 Kiribati 塔拉瓦 塔拉瓦   Tarawa  
吉爾吉斯 Kyrgyzstan 比斯凱克 比什凯克   Bishkek  
畿內亞 Guinea 柯那克里 科纳克里   Conakry  
幾內亞比紹 Guinea-Bissau 比索 比绍   Bissau  
加蓬 Gabon 利波維爾 利伯维尔   Libreville  
加納 Ghana 阿克拉 阿克拉   Accra  
加拿大 Canada 渥太華 渥太华   Ottawa  
捷克 Czech Republic 布拉格 布拉格 Praha Prague  
教廷
或梵蒂岡
Holy See, The
或Vatican
梵蒂岡城 梵蒂冈城   Vatican City, The  
柬埔寨 Cambodia 金邊 金边   Phnom Penh  
(Q;Ci)
格魯吉亞 Georgia 提比利西 第比利斯   Tbilisi  
千里達及托巴哥 Trinidad and Tobago 西班牙港 西班牙港   Port-of-Spain  
(X;Si)
西班牙 Spain 馬德里 马德里   Madrid  
希臘 Greece 雅典 雅典 希臘文:Αθήνα/Athína Athens  
西撒哈拉 West Sahara 阿尤恩 阿尤恩 El Aaiún Laayoune 爭議地區,由摩洛哥佔領中
津巴布韋 Zimbabwe 哈拉雷 哈拉雷   Harare  
新加坡 Singapore 新加坡 新加坡   Singapore City  
科特迪瓦 Côte d'Ivoire 雅穆索戈
阿必尚
亚穆苏克罗
阿比让
  Yamoussoukro
Abidjan
雅穆蘇克雷為預計搬遷的新都,但中央政府仍在阿必尚運作
敘利亞 Syria 大馬士革 大马士革   Damascus  
匈牙利 Hungary 布達佩斯 布达佩斯   Budapest  

ㄓㄔㄕㄖㄗ

中文地區名 英文地區名 中文首都名(繁) 中文首都名(簡) 原文首都名 英文首都名 附註
(Zh;Jh)
智利 Chile 聖地牙哥 圣地亚哥 西班牙文:
Santiago de Chile
Santiago  
中非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班基 班吉   Bangui  
中華民國(臺灣) Republic of China(Taiwan) 臺北 台北 中文
臺北市
Taipei  
中華人民共和國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北京 北京   Beijing  
(Ch)
赤道畿內亞 Equatorial Guinea 馬拉波 马拉博   Malabo  
乍得 Chad 恩加美納 恩贾梅纳   N'Djamena  
(Sh)
塞拉利昂 Sierra Leone 自由城 弗里敦   Freetown  
斯威士蘭 Swaziland 墨巴本 姆巴巴納   Mbabane  
沙特阿拉伯 Saudi Arabia 利雅德 利雅得 阿拉伯文الرياض Riyadh  
贊比亞 Zambia 路沙卡 卢萨卡   Lusaka  
聖馬力諾 San Marino 聖馬利諾 圣马力诺   San Marino  
聖多美與普林西比 São Tomé and Príncipe 聖多美 圣多美 São Tomé Sao Tome  
聖盧西亞 Saint Lucia 卡斯翠 卡斯特里   Castries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 Saint Kitts and Nevis 巴士地 巴斯特尔   Basseterre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金石城 金斯敦   Kingstown  
(R)
日本 Japan 東京 东京   Tokyo  
瑞典 Sweden 斯德哥爾摩 斯德哥尔摩   Stockholm  
瑞士 Switzerland 伯恩 伯尔尼   Bern  
(Z)
澤西島 Jersey 聖艾利耶   法文
Saint Helier
  英國皇家屬地

ㄙㄚㄜ

中文地區名 英文地區名 中文首都名(繁) 中文首都名(簡) 原文首都名 英文首都名 附註
(S)
斯里蘭卡 Sri Lanka 可倫坡
可提
科伦坡
科特
  Colombo
Sri Jayawardenepura Kotte
可倫坡為名義首都,但中央政府實際所在地位於可倫坡郊區的可提
斯洛伐克 Slovakia 布拉提斯拉瓦 布拉迪斯拉发   Bratislava  
斯洛文尼亞 Slovenia 盧布亞那 卢布尔雅那   Ljubljana  
薩摩亞 Samoa 阿庇亞 阿皮亚   Apia  
薩爾瓦多 El Salvador 聖薩爾瓦多 圣萨尔瓦多   San Salvador  
塞浦路斯 Cyprus, Republic of 尼古西亞 尼科西亚   Nicosia  
塞內加爾 Senegal 達卡 达喀尔   Dakar  
塞舌爾 Seychelles 維多利亞 维多利亚   Victoria  
塞爾維亞 Serbia 貝爾格勒 贝尔格莱德   Belgrade  
蘇丹 Sudan 喀土穆 喀土穆   Khartoum  
蘇利南 Suriname 巴拉馬利波 帕拉马里博   Paramaribo  
索馬里 Somalia 摩加迪休 摩加迪沙   Mogadishu  
所羅門群島 Solomon Islands 荷尼亞拉 霍尼亚拉   Honiara  
(A)
阿曼 Oman 馬斯喀特 马斯喀特   Muscat  
阿富汗 Afghanistan 喀布爾 喀布尔   Kabul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United Arab Emirates 阿布達比 阿布扎比 阿拉伯文:أبوظبي Abu Dhabi  
阿魯巴 Aruba 橘城   荷蘭文Oranjestad   荷蘭海外屬地
阿根廷 Argentina 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诺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阿爾巴尼亞 Albania 地拉那 地拉那   Tirana  
阿爾及利亞 Algeria 阿爾及爾 阿尔及尔 阿拉伯文:الجزائر/
El-Jezair
Algiers  
(E)
厄立特里亞 Eritrea 阿斯瑪拉 阿斯马拉   Asmara  
俄羅斯 Russia 俄文Россия/Rossiya 莫斯科 莫斯科 俄文Москва/Moskva Moscow  
厄瓜多爾 Ecuador 基多 基多   Quito  

ㄞㄠㄢㄧㄨㄩ

中文地區名 英文地區名 中文首都名(繁) 中文首都名(簡) 原文首都名 英文首都名 附註
(A)
埃及 Egypt (مصر或Miṣr) 開羅 开罗 阿拉伯文القـــاهــرة或Al-Qāhirah Cairo  
愛沙尼亞 Estonia 塔林 塔林   Tallinn  
愛爾蘭 Ireland 都柏林 都柏林   Dublin  
(A)
澳大利亞 Australia 坎培拉 堪培拉   Canberra  
奧地利 Austria 維也納 维也纳 德文Wien Vienna  
(A)
安道爾 Andorra 安道爾城 安道尔城   Andorra la Vella  
安提瓜和巴布達 Antigua and Barbuda 聖約翰 圣约翰   St. John's  
安哥拉 Angola 魯安達 罗安达   Luanda  
(Y)
意大利 Italy 羅馬 罗马市   Rome  
伊拉克 Iraq 巴格達 巴格达 阿拉伯文بغداد‎或Baghdād Baghdad  
伊朗 Iran 德黑蘭 德黑兰   Tehran  
埃塞俄比亚 Ethiopia 阿迪斯阿貝巴 亚的斯亚贝巴   Addis Ababa  
以色列 Israel 耶路撒冷
台拉維夫
耶路撒冷   Jerusalem
Tel Aviv
雖然以色列官方定都於耶路撒冷,但中央政府與各國駐以外館仍集中於台拉維夫
牙買加 Jamaica 京斯敦 金斯敦   Kingston  
亞美尼亞 Armenia 葉里溫 埃里温   Yerevan  
阿塞拜疆 Azerbaijan 巴庫 巴库   Baku  
也門 Yemen 沙那 萨那 Sanaá Sanaa  
印尼 Indonesia 雅加達 雅加达   Jakarta  
印度 India 新德里 新德里 印度文नई दिल्ली New Delhi  
英國 United Kingdom 倫敦 伦敦   London  
約旦 Jordan 安曼 安曼 阿拉伯文:عمان Amman  
(W)
烏拉圭 Uruguay 蒙特維多 蒙得维的亚   Montevideo  
烏干達 Uganda 坎帕拉 坎帕拉   Kampala  
烏克蘭 Ukraine 基輔 基辅 俄文:Киев Kiev  
烏茲別克 Uzbekistan 塔什干 塔什干   Tashkent  
佛得角 Cape Verde 培亞 普拉亚   Praia  
委內瑞拉 Venezuela 卡拉卡斯 加拉加斯   Caracas  
瓦努阿圖 Vanuatu 維拉港 维拉港   Port Vila  
汶萊 Brunei 斯里貝加萬市 斯里巴加湾市   Bandar Seri Begawan  
(Y)
越南 Vietnam 河內 河内   Hanoi  

依首都漢語拼音排序

A

B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S

T

W

X

Y

參考文獻